藜杖生(沉思):
“若小民据法力争,当如何?”
苍髯叟(摇头):
“光绪年间,湖南士子剪辫求学,虽未受罚,然‘留头不留发’之令犹在。此乃‘法外施恩’,非真法治也。”
鹤氅翁(指西书):
“孟德斯鸠云:‘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。’清吏之弊,在于权力缺乏制衡。若仿英国《大宪章》,设议会以限王权,何至于此?”
第三折群体恐慌:胁迫机制的社会心理
青衫客(翻卷):
“乾隆三十三年,剪辫之风蔓延数省,百姓人人自危。此非独清季之象,古亦有之乎?”
苍髯叟(点头):
“汉之‘巫蛊之祸’,唐之‘甘露之变’,皆因恐慌而致冤案。清季‘叫魂案’,与明之‘妖书案’,皆为群体心理操控之术。”
鹤氅翁(展卷):
“勒庞《乌合之众》云:‘群体易受暗示,轻信谣言。’清吏散布‘剪辫摄魂’之说,与法国大革命时‘九月屠杀’之谣言,皆为制造恐慌之策。”
藜杖生(问):
“然则如何破此困局?”
苍髯叟(指《明夷待访录》):
“黄宗羲曰:‘天下为主,君为客。’若广开言路,许百姓直陈冤情,何至于恐慌蔓延?”
鹤氅翁(摇头):
“托克维尔云:‘专制使人们彼此相似,却对彼此的命运漠不关心。’清季之弊,在于民众缺乏组织,故易为官吏所制。”
青衫客(举案):
“观《避寇日记》载:‘菱湖、获岗两处长毛皆剃头,半扮抢船赌匪,半扮官兵而往。’太平军借剃发伪装,清吏则借剃发立威,此乃符号战争也。”
第四折利益链条:系统性腐败的根源
藜杖生(击节):
“剪辫污匪之事,何以能持续数十年?”
苍髯叟(冷笑):
“《韩非子》云:‘主卖官爵,臣卖智力。’清吏上下其手,形成‘剪辫—污名—勒索’之链。乾隆年间,甘肃冒赈案中,布政使与州县官分赃,与此如出一辙。”
鹤氅翁(指西书):
“韦伯《经济与社会》云:‘官僚制易生腐败。’清吏之弊,在于科举取士与胥吏行政脱节,致使‘专业腐败’滋生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青衫客(展图):
“观此《捐监制度图》,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借捐监之名,私分粮款。此案与剪辫污匪,皆为‘制度化腐败’。乾隆四十六年,涉案官员百余人,赃银二百八十万两,此乃‘集体堕落’之典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