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赵哲此时,抚膝起身:"三位哲丈所言,或本于心性,或本于迹象,或本于天道,都符合圣贤的道理。然而老夫久涉商海,觉察考察需求的道理,尤其在于通达权变、结合实用,愿以商业贸易的实务来谈。"
第四章赵哲论商道:通变合用,以需致用
赵哲目光如炬,声如洪钟:"诸位论理极为精妙,但天下的需求,不是道理所能说尽的,必须用事实来证明。从前吕不韦在邯郸经商,看见子楚在赵国做人质,车马费用不充足,居处困窘,不得意,知道他需要援助,于是说:这是可以囤积的奇货。于是用金银布帛结交他,后来子楚成为秦王,吕不韦官至相国。这不是考察他人的潜在需求,从而收获奇功吗?
《货殖列传》说:"百里奚在楚国困窘而秦穆公任用他,于是称霸西戎;商鞅在魏国困窘而秦孝公任用他,于是使秦国强大。"贤才需要遇到明主,明主需要得到贤才,这是相互需求的精妙。商道也是如此,比如卓文君在垆前卖酒,知道临邛的富人需要新奇事物,于是以才女卖酒作为噱头,最终成为佳话,这是将文化需求转化为商业需求。
再看《盐铁论》,桑弘羊说明智的人顺应时机而变化,智慧的人随着事情而制定策略,考察需求的变化,在于知晓时机与事情。汉初民生凋敝,需要休养生息,所以文景二帝推行黄老之治;唐初百废待兴,需要招纳贤才、追求治理,所以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。这是治国者考察需求的变化。商人也是如此,宋代交子出现,知道贸易需要便捷,于是用纸券代替铜钱,这是考察交易的需求。
如今世人谈论长尾理论,其实符合《管子》万乘之国,必定有万金的商人;千乘之国,必定有千金的商人的道理。主流的需求如同江河,潜流的需求如同溪涧,江河虽然浩大,溪涧也能汇成深渊。从前徽商程家,看见边地军队需要食盐,于是以开中制(缴纳粮食换取盐引)纳粮换盐,这是考察边地的需求;又看见士大夫需要文房用品,于是设立胡开文墨庄,这是考察文化的需求。通达权变的人,不拘泥于一隅,能够在常人忽视的地方发现需求。
《商君书》说:"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后还不明白,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时就能预见。"考察需求的智慧,在于看见尚未萌芽的迹象。如同哥伦布西航,本为寻找印度,却发现了美洲,这不是预设的需求,而是偶遇的需求,然而能够因势利导,最终成就大业。如今的创业者,有的说创造需求,实则需求本就存在,只是等待发现。如同史蒂芬孙发明火车,不是创造需求,而是解决行走困难的需求。
从前子贡喜欢贱买贵卖,随着时机转换货物,孔子称赞他预测行情往往准确,并非只知道货物,更知道需求。需求在市场中,如同水在容器中,容器圆水就圆,容器方水就方,善于考察的人能够知道容器的形状,于是知道水的状态。《周书》说:农民不出来劳作就缺乏食物,工匠不出来劳作就缺乏器物,商人不出来经营就三宝断绝,山泽之人不出来劳作就财货匮乏。四者相互需求,才成就天下。考察需求的人,应当观察四者的缺失,知晓其需求,这是通达权变、结合实用的关键。"
陈生听四位哲人所言,如醍醐灌顶,于是再次下拜叩首:"晚生愚钝,从前以为考察需求不过是观察市场行情、询问民间疾苦,如今听闻诸位哲人的高论,才知道其中有心性的奥秘、实务的准则、天道的玄妙、商道的权变,真是体用兼备。然而敢问诸位哲人:四者之中,应当以何者为先?是否有统合的方法?"
第五章众哲合论:本末圆融,察需归一
王哲环视其他哲人,总结道:"陈生此问,可以说是融会贯通了。心是根本,迹是末梢;天是道理,用是器物。根本确立而末梢顺从,道理存在而器物实用,四者如同四季运行,循环无端,不可割裂。
李哲所说的迹象考察,是考察需求的入门。如果没有实地考察,内心虽明了却没有验证,道理虽高深却没有实践;王哲所说的心性领悟,是考察需求的根本。如果没有心性的明了,迹象虽考察却难以透彻,实用虽巧妙却失去真实;张哲所说的天道法则,是考察需求的境界。如果没有天道的观察,内心容易偏颇而迹象容易迷惑,实用容易停滞而难以通达;赵哲所说的商业实用,是考察需求的应用。如果没有致用的能力,道理虽明了却无益处,内心虽领悟却无功效。
《中庸》说:达到广大境界而穷尽精微之处,达到高明境界而奉行中庸之道。考察需求的道理,应当达到广大以观察天道人心,穷尽精微以考察言行细节,达到高明以通晓阴阳变化,奉行中庸以符合时中权变。从前孔子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见解,温习旧知是考察既往的迹象,获得新见解是领悟未来的需求,这就是结合内心与迹象、道理与实用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如今世人考察需求,大多有三种弊病:一是浮于表面,停留在表面而不探究根本;二是偏执一端,执着于一端而不见全体;三是固执己见,执着于既往而不知变通。《周易》说:穷尽道理,极尽本性,从而达到天命。穷尽道理,就是考察迹象而明白事理;极尽本性,就是明了心性而看见本质;达到天命,就是符合天道而通达实用。
试观古代圣贤:大禹治水,并非仅仅疏通河流,而是知道百姓需要安居,所以三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入,这是结合内心与迹象;后稷教导稼穑,并非仅仅播种谷物,而是知道百姓需要粮食,所以观察土地的适宜性,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植庄稼,这是结合道理与实用;管仲辅佐齐国,流通货物,积聚财富,富国强兵,知道霸主的需求,也知道百姓的需求,这是结合天道与人情、根本与末梢。
《墨子》提出三表法:有本源的,有推究的,有应用的。从哪里寻求本源?向上本源于古代圣王的事迹。从哪里进行推究?向下推究百姓耳目的实际见闻。从哪里加以应用?将它作为刑政发布,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。这三表,正符合我们所说的:本源于古代圣贤,是内心的明了;推究于百姓见闻,是迹象的考察;应用于刑政治理,是实用的通达,而贯穿其中的,是天道的公正。
考察需求的关键,最终归于真诚与明了。《中庸》说:由真诚而明了,称为天性;由明了而真诚,称为教化。真诚就会明了,明了就会真诚。真诚是心的本体,能够真诚就自然明了需求的根本;明了是考察的功夫,能够明了就回归真诚的本体。如同良匠制作器物,先明了器物的用途,于是以真诚的工艺完成;如同名医开处方,先考察病症的根源,于是以真诚的医术治疗。
如今世人谈论用户思维,就是古人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施加给别人的道理;谈论市场调研,就是古人进入乡里询问风俗,进入境地询问禁忌的方法。名称虽然新颖,道理却是陈旧的。如果能够以诚明为心,察迹为目,天道为纲,致用为纪,那么无论治理天下、经营商业、做学问,都能洞见需求的细微之处,如同庖丁解牛,以精神接触而不用眼睛观看,感官停止而精神欲行。
陈生听后,豁然贯通,再次下拜说:"诸位哲人以心、迹、天、用四者,穷尽考察需求的道理,贯穿古今之学,开启愚蒙的遮蔽,如同暗夜中见到灯塔。晚生从今往后,应当以真诚之心为本体,以考察迹象为作用,在学问上穷尽道理、极尽本性,在世事中观察变通、把握时机,虽然不能达到极致,但内心向往如此。愿将这些道理书写在竹帛上,作为终身践行的准则。"
四位哲人相视而笑,王哲说:"你能践行这些,真可以说是致知在于探究事物,事物探究后知识才能获得了。从前荀子说:不登上高山,不知道天的高远;不临近深溪,不知道地的厚重。考察需求的道理,正在于登高临深,亲身经历,而非空谈玄想。你当努力!"
此时暮色四合,书斋灯火通明,陈生辞谢离去,步履稳健,若有所得。四位哲人又谈论起古今考察需求的智者,如管仲、范蠡、桑弘羊、刘晏等人,都叹服他们的才能,到半夜才散去。
终章跋语
考察需求的道理,如同万斛泉源,随地涌出,并非一端可以说尽。然而四位哲人所论,已涵盖要旨:以心性为根本,知晓需求源于人性;以实务为途径,明白需求显露于行迹;以天道为法则,领悟需求符合变易;以商用为发端,通达需求归于致用。
如今世人,有的说"需求创造论",认为需求可以凭空产生,这是不明本源。需求如同地下的火,虽然尚未显露而实际存在,考察需求的人,如同钻木取火,不是创造火,而是引出火。从前燧人氏并非创造火的需求,而是发现火的需求;神农氏并非创造药的需求,而是发现药的需求。
观览经典,《周易》说"穷理尽性",《大学》说"格物致知",《孟子》说"反求诸己",《老子》说"道法自然",虽然表述不同,但在考察需求的道理上,并无违背。圣贤的心意,都以知晓百姓的需求、解决百姓的困苦为要务,并非以炫耀智慧、惊骇世俗为能事。
愿后世的读者,观览此篇而有所领悟,做学问就穷尽道理以明了需求,治理天下就体察民情以知晓需求,经营商业就察觉时机以致用需求。如果能够这样,那么学术不流于空疏,治道不违背民心,商业不困于停滞,这也是四位哲人论道的深意。为此作跋。
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:()杂论对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