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杂志对话 > 第152章 查找了解需求(第1页)

第152章 查找了解需求(第1页)

格物寻机录:众哲论察需之道

序章书斋问难

时值初夏,和风吹拂琴弦。城南有座"知止斋",竹影摇曳映着窗棂,室内典籍堆满书架。斋中坐着四位哲人,个个道貌岸然,各有所长:东首是王哲,精研心性之学,深明探究事物的原理;西首是李哲,擅长经世致用,熟悉治国安邦的实务;南首是张哲,博通天文历法,善于观察阴阳变化;北首是赵哲,久历商业场域,洞悉市场行情与民生疾苦。

忽然有位少年,姓陈名策,挟着书简进入斋中,长揖行礼后说:"晚生陈策,久慕诸位哲人名德,今日有一疑惑,恳请赐教。近来谈论需求的人很多,有人说商道在于察觉需求,有人说治术在于了解需求,有人说做学问在于明晰需求。但晚生观察,世人大多停留在表面,有的执着一端而忽视整体,有的只见现象而不明本质。敢问诸位哲人:想要深入发现需求,路径何在?是否有先后方法?"

王哲抚须微笑,对其他哲人说:"这位后生所问,是探究事物原理、获得知识的关键,也是经世济民的要术。从前朱熹说格物,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,需求之中,正藏着天理人情。诸位既然各有所长,何不分头论述,启发后生?"

李哲点头道:"王哲所言极是。需求的发端,始于人情,成于世事。请让我先谈。"

第一章李哲论实务:察言观行,因迹寻情

李哲正色说道:"《墨子》说:言论必须有标准,行为必须考察轨迹。想要了解需求,首先必须考察外在迹象。人的情感欲望,必定会表现在言语中,显露在行为上,如同冰面有痕迹,水面有波纹。从前商鞅在秦国为相,推行新法前,下令搬木头树立威信,并非单纯立威,实则是考察百姓的信任程度——百姓若信任,法令就容易推行;百姓若怀疑,就需要加以晓谕。这就是从行为迹象考察需求的例子。

《管子·八观》说:巡视他的田野,观察他的耕耘,计算他的农事,那么国家的饥饱就可以知道了。治国如此,考察需求也是如此。如今的商人,有的设立市场交易法则,观察人们购买的物品;有的施行询问对答之术,倾听人们所说的话。然而言语可能虚假,行为可能掩饰,必须像良医诊脉,三根手指之下,分辨虚实。从前范蠡住在陶地,见吴越百姓多穿葛布,知道暑湿之地需要轻薄的丝帛,于是劝百姓种桑养蚕,后世称他陶朱公,这不是从风土人情考察需求吗?

再看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,白圭喜欢观察时机变化,所以别人放弃我收取,别人收取我给予,他的方法在于考察时人所放弃的,知道将来会需要;考察时人所收取的,知道已经过剩。这种需求的变化,如同四季运行,春天需要耕具,秋天需要镰刀,不仅在于物品,也在于时机。所以说:需求是时机的征兆,时机是需求的信号。

《论语》记载:孔子进入太庙,每件事都询问。孔子的询问,并非不知道,而是想了解太庙的制度在时人心中的轻重,这也是考察需求的方法。如今的学者,有的闭门造车,说我知道天下的需求,这就像用竹管看天。必须像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,览尽四海名山大川,与燕赵一带的豪杰俊士交游,然后知道各地需求的差异:齐鲁需要礼仪,荆楚需要音乐,秦陇需要农耕工具,巴蜀需要纺织技术。

从前方仲永的父亲,见同乡人对仲永的才华感到惊奇,索要诗作观赏,就以为这是需求,让仲永四处拜访同乡,最终才华尽失。这是误把一时的好奇当作恒定的需求,不知道需求有真有假、有短暂有恒常。所以考察需求的关键,首先在于分辨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,区别短暂需求与恒定需求。《孙子兵法》说:用兵的情理重在迅速,乘敌人措手不及,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,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。考察需求也需要知道意料不到的道路,人们没有戒备的地方,或许就存在真实需求。"

陈生听后,拱手问道:"哲丈以考察实务迹象为要,然而人心幽微,需求有时隐藏不显,如何探究其本原?"

第二章王哲论心性:反求诸己,以心印心

王哲拍手道:"李哲谈考察迹象,得其事理;老夫谈明悟心性,得其根本。《孟子》说: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,都要反身自问。想要了解他人的需求,首先必须明晰自己的需求,以己心揣度人心,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法则。从前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,需求虽然表现在外,根源却在于内心。

《大学》说:想要修养自身,先要端正心思;想要端正心思,先要使意念真诚。使意念真诚,就是不自我欺骗。如果自我欺骗,就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,又怎么能了解他人的需求?如今的商人,大多说顾客需要我所售卖的,这不是真正了解需求,而是想售卖自己拥有的东西罢了。从前庖丁解牛,依循牛的天然肌理,劈开筋骨间的空隙,引导刀刃进入骨节间的空处,考察需求也应当依循人心的天然道理,寻找其中的空隙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《庄子·齐物论》说:没有它物就没有自我,没有自我就没有取舍。需求的彼我双方,相互依存而生。如同饥饿的人需要食物,难道不是食物也需要饥饿的人吗?寒冷的人需要衣服,难道不是衣服也需要寒冷的人吗?所以考察需求的人,应当像镜子照物,物体到来镜子就明亮,不是镜子去寻求物体,而是物体自己来映照。从前颜回一箪饭,一瓢饮,住在陋巷,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,颜回却不改变自有的快乐,这是知道颜回的需求不在于富贵,而在于大道。

况且需求有层次,如同《礼记·礼运》所说饮食男女,是人的大欲所在,这是生理需求;富贵而喜好礼仪,这是道德需求;早晨得知真理,晚上死去也可以,这是性命需求。如今的人大多考察生理需求,很少考察道德性命的需求,如同挖井只见到浅层的泥土,没有触及深层的泉水。从前孔子吃粗粮,喝冷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乐在其中,这是真正知晓性命需求的人。

《中庸》说: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,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;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,就能完全发挥他人的本性。最真诚的人,能够洞见自己本性的需求,于是能推及他人本性的需求。如同医生自己感受过病痛,才知道病人的痛苦;仁者自己追求仁道,才知道世人的渴望。从前范仲淹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,并非仅仅看到民生的困苦,而是自己心中有忧虑天下的需求,所以能体察万民的需求。

如今的学者,考察需求大多依仗方法,比如问卷、统计之类,这固然有用,但如果缺少真诚二字,方法也会流于虚伪。《周易》说:圣人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。感化人心,就是以己心感化他心,需求尚未显露,已经预先知晓,如同磁石吸引铁屑,不用召唤就会回应。这不是玄虚之谈,而是真诚之意充塞内心,自然能够洞见罢了。"

张哲听后,微微点头:"王哲明心见性,探究需求的本原。然而老夫曾观察天道,发现需求的变化,实在符合阴阳之道,愿以天道论之。"

第三章张哲论天道:观时察变,阴阳相需

张哲仰望天象,缓缓说道:"诸位谈论人心、谈论迹象,都以人事为本,老夫请以天道为本。《周易》说:一阴一阳称为道,继承道的是善,成就道的是性。需求的产生,如同阴阳相济,孤阴不能生长,独阳不能存续,所以有需卦,乾下坎上,需的意思是等待,前面有险阻,刚健而不陷入,其意义是不会困穷。

天道有寒暑交替,所以需要裘衣葛布;地道有燥湿差异,所以需要舟船车辆;人道有老少之分,所以需要慈爱孝顺。《淮南子》说:春风到来就会降下甘雨,生育万物,有羽毛的鸟类孵化幼雏,有皮毛的兽类孕育后代,草木繁荣,鸟兽产卵怀胎,没有人看见是谁做的,但功效已然成就。需求的形成,也如同春风化雨,看不见形迹,而功效自然显着。从前燧人氏看见鸟啄木生出火,知道百姓需要熟食,于是教导钻木取火,这不是观察天道的迹象,知晓人道的需求吗?

再看《月令》,孟春之月,命令辅相布施德惠和政令,施行奖赏,施加恩惠,下及万民,以此顺应春生的需求;孟冬之月,命令有关官员说:"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,天地之气不通,闭塞而形成冬天。"以此准备冬藏的需求。需求的变化,如同天道四时,不可违逆。如今的世人,有的逆时而求需求,如同夏天贩卖裘衣,冬天售卖扇子,这不是没有需求,而是时机未到。

《老子》说:"灾祸啊,幸福依傍在它里面;幸福啊,灾祸隐藏在它之中。"需求的隐藏,也如同祸福相依。比如战乱之时,需要甲胄;太平之日,需要诗书。甲胄的需求,隐藏在诗书之中;诗书的需求,依傍在甲胄之上。从前商汤遭遇七年大旱,作《汤诰》,在桑林祈祷,知道百姓需要雨水,更知道百姓需要君主的德行,于是以修养德行回应,后来大雨降下。这并非仅仅考察天时的需求,也是考察人心的需求。

天道有亢龙有悔(龙飞过高会有悔恨),需求有过满则溢。如今的商人,看见某种需求旺盛,就蜂拥而至,最终导致过剩,这是不知道需求到极致就会转向反面的道理。如同《周易·丰卦》说:丰是盛大的意思。光明而行动,所以盛大。然而扩大他的房屋,遮蔽他的家,从门缝窥视,寂静无人,三年不见人,凶险,需求过于旺盛,反而成为凶险之象。从前陶朱公囤积货物的道理,务必保证物品完好,不使资金停滞,用物品相互贸易,腐败的食物不要留存,不敢囤积以求高价,这符合天道盈虚的道理。

所以考察需求的人,应当如同观察星象,知晓其运行轨迹;如同测量气候,辨识其冷暖变化。《孙子兵法》说:能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,称为神。考察需求的神妙,在于顺应天道变化、回应时机需求,这不是人力强行作为,而是顺应自然之道。"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